三忠祠,位于琴城西街繁华地段,从文昌宫(俗称濠口街)入巷,深不足一公里,但四通八达,向南直达古城墙南门关口,一览无余地观赏到旴水拖蓝,眺望着曾鞏读书岩,宝岩寺七层塔以及横亘在旴江上索桥等景观;向北连铺背古巷通望仙桥步入北街;向东通往下水关,火巷以及古时候去福音堂,老衙前必经之路;向西方向连接直钟巷,周家巷,封家巷,下水关,与当年大户人家兴建的府邸,祠堂连成一片,直達“紫金第”“春曹第”转角巷通西门关口。
一米的大濠沟,起防洪排涝作用。闾巷两边林立着二十多幢明清时期古建,有的大门临巷,但进屋后是天井,天井向南,石架上摆放着各种花盆花钵,一年四季春意盎然。有的房屋耳门临巷,大屋坐北朝南,大门前自留空地,后形成一条小巷,有气派的封家大院门前还建有壁照墙屏,各种石雕砖雕,雕刻精美细致,栩栩如生,显得富丽堂皇。这些古建不论是大门朝巷还是小门临巷,几乎都是紧靠相邻,有的相通,反映了当时民俗的睦邻友好,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。
著名的书法:曾印泉先生,在回忆幼时居住三忠祠环境时,有这样描述:想起幼年自己,居住在赵家大屋,经常看假日里李华清老师写毛笔字(注:李的岳父是赵家大屋主,李曾任抚州地委宣传部长职位)后门与邱模楷(古典文学著名学者,县博物馆长)为邻,隔壁住有馮振国(注:时任县人武部部长,后任军分区副司令员)厨房与宗吉生(曾任县政协主席)家一墙之隔,对面思源堂(注:本文作者家),巷口付智俊(资深画家)往南曾志巩(注:县文联主席)等/相邻为友……他十分感慨地说,今人重学区房,不若幼时人文环境,气息好!古人云:“千金买房,万金买邻"言为此理也!
三忠祠闾巷以及纵横交错的直钟巷,横钟巷,转角,府官巷,…西门科举家族,人文荟萃,俊采星驰,都是儒雅士大夫辈出的文化高地,为世人仰慕!我家几代人居住三忠祠,与赵家大屋遥呼相应。祖上崇文耕读,家世为儒,曾祖父饒孟勳曾任光绪年间江宁朝廷官宦,告老还乡后,参加家乡“昆腔会”,精通三弦,箫管,並在赵家大屋后门对面(直钟巷2号)創办了国学堂,弘扬传统文化,教育兴邦。父亲,伯父幼时就读此堂,受其祖父国文教谕,梵乐熏陶。
父亲虽然大半辈子手艺为生,但其骨子里儒雅,爱读书。在不大不小的老屋(思源堂)挤出来六个平方米的空间做书房,名日“学筒简”,室雅何须大,书房一面朝天井,明亮向陽,整体简洁,安静。靠光线好的方向摆放了一张古老的书桌,书桌右角放了一个精制的铁黎木托盘,托盘正好放得下笔筒,笔架,笔洗,筆枕,砚,墨,镇尺(祖传特制),室内靠墙放了一张罗汉床,无其他摆设,但墙上挂了许多父亲书作正楷字条幅,条幅内容其中苏轼一首诗记得特别清楚,“水光潋艳晴方好”父亲当时对我说,写楷书时就找这种意境,“山色空蒙雨亦奇”,写行草就找这种感觉。所以,一直记在心里。除墙上父亲书法外,一副祖传下来的竹雕特别引人注目,文雅,古扑“豈能尽如人意,但求无愧我心”。道出了父亲良苦用心,读书写字…做人做事,君子風范!
从三忠祠走出去的文人何止吾家兄弟,曾印泉书法大师是我家兄弟亦師亦友,其书法作品笔笔走实,有强烈的个性,力透纸背,其风格独树一帜,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高度评价其作品:一是安静,二是有深度,並于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书法专场个展。
曾志巩,年近八十高令,一直居住三忠祠曾家大屋。他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,中国傩戏学研完会理事,江西省美协和民间文协会员。曾任南丰文联主席。美术創作有五十多件国画,版画,年画,漫画,科普画参加全省美展和省级以上报刋表,並多次获奖。傩文化研究调查写了近150万字论文,並参加韩国,法国傩戏文化国际学术活动。曾志巩老师家向南隔小巷对面居住着黄良俊老师。
黄老师,又名佛祥,1945年出生国家三级美术师,中国画家协会会员,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,江西美术家协会会员,江西省诗词协会会员,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,在《人民日报.海外版》被评为”中华艺苑名家”是“文化中国”的签约画家,其作品多次在省内外获奖展出。邱模楷先生出生在三忠祠,其夫人刘老师也是三忠祠长大的,可谓青梅竹马,夫妻恩爱,在邱先生处于逆境时,其爱人始终不离不弃,共渡难关。后来,邱当上了博物馆馆长,仍然低调处事,高效工作。当时,我还不知道他就是邱模楷、邱館长(我们邻友都叫他的奶名媽仔)有一次,我从南昌教书放假回到南丰,好友著名书法家黄鼎祺老师请我吃水粉,喝水酒,叫上邱模楷,才知道这位熟习又陌生的大文人,就是模楷老师。然而,他对我家相当了解,在他的印象中,我家就是书香门第,亲耳听过我父亲讲之,乎,者,也;亲眼看过我父亲写毛笔字,感受了传统文化气息。那次我很感动,父亲英年早逝,还有人记得他。从此以后,我就更加了解,尊敬邱模楷老师,他是一位摯爱南丰故土的名贤,他是江西古典文学的著名学者,生前留下了不少珍贵诗词曲赋,他在病中还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《曾鞏除霸》《曾鞏诗歌论》等极有学术价值的论著和剧作。他是一位真学士,良师益友,令人尊敬的儒学兄长,值得永远缅怀!
自古就有显著的地标建筑,有的己成为人文景观,有的虽然被毁,但其遗址也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,令人难以忘怀,常有人参观。“三忠祠古井”(本文作者己创作发表古井遗风美篇)和最南端耸立的皇帝恩赐“贞节牌坊”(现已被毁)以及“三忠祠庙”,都是三忠祠标志。然而,处在巷子中心的“三忠祠庙”耐人寻味。据云,当时三户有名望的大户人家,黄,赵,曾三家好友,相约同时在一块地方,建起了黄家祠,赵家祠,曾家祠,房屋相隔不远,三屋 连线呈三角形状分布。他们不忘初心,祈祷世代友好,房屋竣工后又共同出资,在三角形内兴建了三忠祠庙。巷以祠名,人们称此巷为“三忠祠”。
最近,我看到一位学者,彭晓华先生在《文化南丰》第四期考证三忠祠庙有这么一段话“此脉络或可得出一个结论:城关三忠祠的巷名乃源于北宋至和年左右,有三忠祠建于此处,而早先的三忠祠供奉的神主,是以广君肃宗下敕的张巡,许远双忠为主体,或为伍子胥之类的古代英雄…到了明万历八年因屡毁之故,屡建之时,三忠祠的主神换上了时髦之神关羽,但本神张巡没有下架,只不过从主神变副神,神龛上的伙伴也从许远换成了张飞而已”。我非常赞同这个结论,脉络清晰,不忘初心,历朝历代都应该是崇仰英雄,正如郁达夫所说:“一个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,而有了英雄却不懂得爱惜,崇仰的民族是可怜的”,这十几年来,一帮人受西方文化影响,心怀叵测之心,肆意抹黑我们民族历朝历代的英雄,造成社会丑恶现象越演越烈:“贼偷盗沒人挺身而出,老人跌倒没有人出手相扶,儿童落水没有人奋身相救,”我真不敢想像再有列强入侵会有谁舍命护国。我曾是一名军人,我的信念就是保家卫国,舍生忘死,我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儒家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。
在筑梦远航的新时代,习近平总书记崇尚英雄,强调向英雄致敬,保持赤诚之心“保持信念之光不灭”。我们的国家有希望,民族有希望,全社会都弘扬奉献精神,凝聚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,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。
老翁年逾古稀,年老了,有许多闲暇的时间回忆过往,经常梦在三忠祠生养我的那些日子,梦見三忠祠成为历史文化古巷,愿我心中的梦和中国梦一样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而不是常梦一般的幻灭!